干粉砂浆行业违规降本现象剖析:危害与警示
发布时间:2025-07-19 08:33:32 作者:青岛中青林重工
在干粉砂浆行业,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、追逐短期利益,采取多种违规手段,不仅违反《预拌砂浆》(GB/T 25181)等国家标准,更对工程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,其典型违规行为及危害值得警惕。
一、原料替代与偷工减料:牺牲核心性能换成本 核心原料的违规替换是重灾区。水泥作为砂浆强度的关键保障,被部分商家以石粉、重钙粉等惰性材料大量替代,替代比例常超30%。某工程使用的砌筑砂浆因水泥用量不足,抗压强度仅达设计值的60%,导致墙体短期内出现大面积开裂,严重影响结构承重能力。 骨料质量也被肆意降低。部分商家选用含泥量超12%的未水洗河砂(标准要求含泥量≤5%),导致抹灰砂浆空鼓率高达15%;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被放宽至20%以上(标准≤15%),直接降低砂浆强度与耐久性。 添加剂环节同样存在违规。纤维素醚是保水增稠的关键成分,却被商家以淀粉替代30%以上,造成砂浆施工时泌水严重、墙面起砂;瓷砖胶中省略可再分散乳胶粉,导致粘结力不足,铺贴后瓷砖极易脱落。
二、生产流程违规:简化工艺埋下质量隐患 生产环节的不规范操作进一步加剧风险。部分企业未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,直接套用其他配方,导致地面砂浆因砂级配不合理,强度波动剧烈,返工率达20%;更有甚者将双轴桨叶式混合机的搅拌时间从标准2分钟缩短至30秒,造成砂浆均匀度不足80%,出现分层离析。 非法生产现象亦时有发生。湘潭某企业未取得生产资质,且无试验室保障质量,终因产品引发安全事故被查处;上海部分厂家省略环保措施,露天烘干黄砂、堆放原料,造成严重粉尘污染,被环保部门依法查封。
三、计量与标识造假:欺骗市场损害权益 计量违规与标识造假成为惯用伎俩。冷水江某砂浆厂在50kg包装中仅灌装48kg产品,短缺量超允许值1倍;广西某企业虚构厂家名称,生产假冒砂浆货值达8.5万元,长沙部分商家未经授权使用知名商标,产品质量完全不达标。 更有企业规避质量监管,不进行出厂检验,或通过PS篡改检测数据,将C20砂浆伪称为C30,严重误导市场。
四、监管与治理:多方协同筑牢质量防线 当前,监管部门已强化源头管控,要求企业建立原材料追溯体系,对每批次原料进行活性、含泥量检测;通过动态抽检与飞行检查,核查配合比执行与检测数据真实性;同时推广物联网监控设备,实时监测搅拌时间等关键参数,异常时自动预警。
规范行业秩序需多方协同:企业应坚守质量底线,监管部门需强化全流程管控,采购方也应严格核验产品资质,共同抵制劣质产品,保障工程安全与行业健康发展。